一
提出做城市研究的事情,是瞬间的决定,可行性的判断是事后补充的
偶然虽可能转化为必然,但毕竟是偶然,我更看重这偶然。
偶然之事的延续应该有不确定(多种可能)的方式,才对得起可贵的偶然
城市研究有多种方式和途径,每一个研究者都会有自己的选择。虽然选择可能把我们带到不可预期的地方,但由于我们是很多人一起做这件事情,所以还得选择。
城市研究并没有现实功利的目的,或者说也有更大的目的,就是丰富认识城市的内涵,扩展认识的边界,可以说是练内功(牟中三有个说法很好,叫“做功夫”)。
所以城市研究可以是城市思考
城市思考就是我们对城市的思考,就是我们以不同的形式与城市发生关系时的思绪的呈现
无论定居在城市中,漫游在城市中,或短暂或持续的停留,亦或进入与出离,甚至是纯粹的旁观,纯粹的遐想,都是我们与城市发生关系的可能形态,而这些所有的关系发生之时我们头脑中所溢出的思绪都是最真实的,最值得关注的内容。
城市思考应该关注思考的直接发生性
直接发生的思考(或思绪)往往是以城市的悖谬(悖谬是积极而非消极的)为前提
研究城市要从研究城市悖谬(矛盾)为切入点。
城市处处是悖谬。
二,关于悖谬
现象学告诉我们,悖谬是思想敞开的前提。
悖谬其实就是就是理性和逻辑不可调和的东西,就像回忆,可以回忆起昨天的事情,但无法回忆当时的心绪,不光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甚至是一次也不能踏入这条河流。
现象学还让我们认识到,悖谬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时时笼罩在我们周围,我们之所以没有感觉到,只是因为习惯的思维或者是经典哲学蒙蔽了我们的眼睛,把我们带入了无法自拔的陷阱。我们以为理性和逻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为从A到B总是可以有一条绝对的直线。殊不知那条直线只是近似的或者是无限近似于直线的曲线。空气或者光真的会使这条线发生振荡和偏移。
经典哲学总是认为悖谬会把我们带到虚无,是消极的,是不可知论。
胡塞尔以后的众多德法哲学家(舍勒,海德格尔,列维纳斯,德里达等等)却直面悖谬,从悖谬中分解,做精细化思考,把那条近似直线的微妙曲线无情的斩断,分解,隔离,在细微处发现思维的乐趣,体味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扩展认识的眼界。
所以说,悖谬是积极的,它不会把我们带到纯粹的虚无,反而会让我们真正体会认识的纯粹。让我们在一次次面对悖谬时切断原有路径,跳跃到一个个新的认识平面和思维高度
三,反思
我们的反思并不是基于特定目标的路径反思或路径选择
我们的反思是无目的的反思,反思成为思考的常态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 我们的反思是“不知死焉知生”,知死不是为了更好的生,知死是为生敞开更多的可能性,把生带到更多的岔路上
不是“不破不立”,“破”不是为了“立”,破就是破,纯粹的破,为了破而破,因为破是为了迎来一片废墟,我们要的正是这片废墟。
难道废墟就不是美吗,至少它是一种美的状态,一种离我们很近但我们从来不去关注的美的状态。
拼贴出来的城市不就是废墟的一种吗,意向出来的城市不也是废墟的一种吗
废墟上漫游的可以不是人,而是行尸走肉,沉醉于自我纯粹精神的的行尸走肉。
废墟可以是乌托邦,也可以是异托邦—真实且不同空间小块的拼连效果
我们可以选择奔向废墟的道路,可以选择这条道路上可能出现的颜色,也就是选择每个生命的瞬间如何生活
在奔向废墟的道路上我们可以体验到废墟的残垣断壁,也可以体验到废墟的无比繁华
和悖谬一样,废墟其实也就在我们身旁,废墟以非体验的方式出场,以不出场的方式出场。
遗弃,残颓,破败,以死的方式存在于秩序,统一,完整之外,这就是废墟的存在方式
四,城市牧歌-废墟上的牧歌
说到废墟,我突然想到了“牧歌”
只有在周围的一切安静下来,或者周围的东西越来越少,或者我们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在迷离的眼神中,在思想的出逃时,才有真正的牧歌
牧歌,或许就是面对自己的精神,面对神,面对纯粹的空无时才有的状态
只有我和另一个我的对话,我自言自语
在时间的持续中思维停滞,或者在另一个时间平面中忘情的思索
在索然无味中倾心沉醉
牧歌或许就是“诗意的栖居”
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吟唱牧歌
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吟唱牧歌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吟唱牧歌
而春上春树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都在吟唱牧歌----城市废墟上的牧歌
五,思考的空间
以人和时间作为轴线,建立城市思考的空间
这两条轴线的关系没有纵横之分,甚至可以是平行的
传统城市研究也是以人和时间作为轴线
但“人”是抽象化的人,总体化的人,概念化的人
“时间”是线性的时间,是单一线性时间,是不可隔离,不可悬搁的时间
而新的思考空间中的“人”是个体的人,差异化的人,是可以直接面对神的人
新的思考空间中的时间是可隔离的时间,是有无限分岔的时间,是另一个时间平面的时间
敞开是解构的基础,解构是增补的前提
新的思考空间就是敞开,解构,增补后的城市思考空间
敞开原有的认识界限,解构原有的认识背景,增补无限多的思考的线头和岔路
带来更多的思考链接,增补更多的时间片段
在传统城市研究的视域之外或在传统的城市研究的缝隙中寻找更多的新的思考基点
思考城市研究者思考之外的思考
思考城市研究者遗失的部分和未曾面对的部分
我们的思考可以从城市切片(从医学中借来的)和思维信息链接(从互联网上借来的)开始
城市切片和思维信息链接可以唤起一种城市精读
从每一个片段或截面开始的无限分岔的的跳跃性的对城市的细嚼慢咽
六,城市切片,城市纹迹,城市直观
不懂医学,不知道医学上切片到底能带来什么
我借用“切片”这个词,却有明确的意图
希望在纤薄的城市切片中发现最细微的城市纹迹
把我们的思维带到习惯遗漏掉的个体性,单一性的认识领域
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精读
医学中对切片应该有最小厚度的规定,城市切片是没有最小只有更小的精度追求(有点意向性的感觉)
“一个人的城市”切片太厚
或许“张三的城市”才能达到基础的精读切片要求
还有时间问题,其实精度还远远不够,还有2011年4月1号0点0分0秒的张三的城市
这种无限的细分并非没有意义,而应该有大意义
城市切片越纤薄,呈现的城市纹迹就越精密
隔离出的城市意向方向就越复杂
线头很多,岔路很多,对城市的提问(对城市的意向)就像蜘蛛网(或者是互联网)
或许我们真正想实现的也就是这张城市意向蜘蛛网
这蜘蛛网也是认识的悖谬,但同时也是认识的直观
杂多并不影响认识的清晰性
杂多或许就是思考的自明
七,切片引擎搜索技术
切片引擎搜索技术是互联网上一种新的搜索引擎技术,我们可以借用
其原理是对切片细分的信息做对比,在对比的基础上发现信息差,从而快速锁定有效信息(纹迹)
选取合适的切片(提问)和相关链接(对比项)以及搜索的空间是其实现目的的关键
或许我们的工作在互联网上就可以实现了,或者说互联网正在实现我们的工作
因为互联网正在不断扩展我们的视域
而我们在互联网的空间中更容易孤独